
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合作已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双方开展的一系列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广泛合作。
正如沙夫卡特·米尔济约耶夫总统所强调的,发展与中国的多领域关系始终是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政策的首要优先方向之一,如今依然如此。两国关系持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目前正处于历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时期。这一局面的形成绝非偶然:“拥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文明总能彼此相似、相互理解,在精神层面紧密相连。”乌兹别克斯坦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文化和价值观具有共通之处,两国的历史联系可追溯至“伟大丝绸之路”形成之时——这条古道曾承载了当时全球大部分的贸易往来。
数个世纪以来,“伟大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途经多国,一直延伸至古罗马,成为各国人民之间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与思想交融的重要通道。
中国与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各国的文化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彼时汉朝已与该地区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在当时的交流中,丝绸、纸张、茶叶等商品向西传播,而宝石、马匹、香料则源源不断地运往东方。
中国造纸术经中亚传入伊斯兰世界及欧洲。音乐、舞蹈、实用艺术、制陶工艺与养蚕技术在此过程中实现双向影响。知识领域的交流同样丰富:中亚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与医师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人甚至在古代中国担任要职——例如,来自布哈拉的赛典赤·赡思丁(Said Ajal)曾任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阿维森纳(Avicenna)的《医典》(Canon of Medicine)等著作被译为中文,对《回回药方》(Huihui Yaofang)、《本草纲目》(Bencao Gangmu)等医学典籍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在“丝绸之路遗产”框架下深化文化合作。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乌兹别克斯坦城市与中国城市间频繁举办会议、展览及艺术节活动。“一带一路”倡议则为文化外交与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推动。
多年来,两国通过一系列协议推动双边关系机制化发展,例如2013年签署的《关于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与2016年签署的《谅解备忘录》。2023年,两国进一步签署了《2023—2027年伙伴关系规划》。
相关合作项目包括2014年至2019年的伊钦卡拉修复工程、在北京故宫举办的联合展览,以及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文化日”中国行活动(中方也将在乌举办相应文化日活动)。在“东方旋律”音乐节、国际巴克希艺术节、塔什干双年展、上海合作组织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中,中国均积极参与。
2025年被确定为“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中国年”,乌方借助广州国际旅游展等重要展会,充分展示本国的文旅潜力。
未来规划包括制定2026-2030年文化合作计划、为乌兹别克斯坦师生提供中方奖学金、在两国举办文化周活动,以及开展遗产保护、艺术和教育领域的联合项目。
总之,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关系已迈入质的新阶段,其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充分契合两国人民的国家利益与时代需求。
奥佐德别克·纳扎尔别科夫(Ozodbek Nazarbekov),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文化部长